火鍋的文化意義是什么?
火鍋,可以說是中華美食的一個文化縮影。 如果說有一種烹飪方式,穿越古今,曾代表地位權力,代表皇家的恩賜,也代表士大夫的雅趣,我想可能就是火鍋了吧。 中國人吃火鍋,歷史相當的久,因為它源于最古老的一種烹飪技巧——煮。 煮器之中,最古老的除了陶器之外,就是青銅器了。 我們如今很多的鍋,其實都來源于青銅器的鼎,就連潮汕話里都還是會把日常炒菜的炒鍋,直接稱為“鼎”。 那么火鍋是不是也是起源于商周的青銅器呢? 我們當然不能直接說有了青銅器具,有了諸侯列鼎而食,我們就認為那時候有了火鍋,畢竟列鼎而食,更多只是用來盛放食物,而不能推斷為邊煮邊吃。 直到這件青銅器的發現——商代獸面紋青銅溫鼎 這是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一只青銅鼎,乍一看,似乎和普通的青銅鼎沒什么區別? 它的奇妙之處在于它的腹部是有一個小口的,這個小口可以上下啟合,小口內部之上還有一層內底,從而形成了一個夾層。 ? 而這個可以打開的中空夾層可以來做什么呢? 當然不是藏私房錢的。 最后歷史學家給出了答案——放炭火,這樣就可以保持鼎內的食物保持溫熱甚至沸騰,這與如今的銅鍋火鍋的加熱原理大同小異,只不過內部通風可能并不會太理想,所以猜想更多只能起到溫熱的作用,但或許也算得上是火鍋的雛形了。 而到了周朝,火鍋器具變得更加樸實與實用。 這件1974年出土于寶雞市茹家莊的西周井姬獨柱帶盤鼎,上為鼎,下為置放炭火的盤子,整體設計雖然不如前面提到的商代獸面紋青銅溫鼎那么精巧,但從火鍋的角度來說卻更為實用。 而這口鼎,別看稱為鼎,其實鼎口僅有14cm,相比前面提到的口橫長21cm的商代獸面紋青銅溫鼎來說,足足小了一大圈圈,這樣的火鍋明顯不是為了圍爐而設計的,頂多夠一個人吃。 也就是說,至少從周朝開始,諸侯們就已經愉快地吃上了“小火鍋”了。 而在這個時期,火鍋的文化意義,無疑是權力、地位。 一定有不少人會覺得,沒有涮牛肚的火鍋是沒有靈魂的。 那,古人從什么時候開始涮牛肚的呢? 答案是——至少是漢朝。 長沙馬王堆漢墓竹簡上,就曾有過關于用各種內臟涮火鍋的記載:“牛濯胃一器”、“牛濯脾、肣、心、肺各一器”。 這里的胃指的就是牛肚,肣指的是牛舌(其實原字是上“今”下“山”,但這個字打不出,字義同肣,即舌頭)。而根據唐蘭先生觀點《長沙馬王堆漢軑侯妻辛追墓出土隨葬遣策考釋》,牛濯胃,指的就是涮牛肚。 可見,在漢朝的時候,涮牛下水就已經算是可以上臺面的菜了,畢竟這可是在長沙國丞相府的暮里發現的記載。 除此之外,漢朝時候甚至還發明了類似藥膳鍋底火鍋,以及低溫慢涮的手法。 同樣是在馬王堆,在土帛書《養生方》里,有過一段這樣的記載: “一曰:取牛肉薄劙之,即取萆薢寸者,置□□牛肉中,炊沸,休,又炊沸,又休,三而出肉食之。藏汁及萆薢,以復煮肉,三而去之。□□人環益強而不傷人。食肉多少恣也。” 雖然一些字如今缺失難以識別,但大體意思仍然能理解個七七八八,大概意思是,用萆薢草作為湯底,然后把薄片牛肉放入湯中,當水即將煮沸的時候就離火,然后再繼續加熱至即將煮沸再次離火,往復三次…… 這種做法,與廣府菜里白切雞的“浸煮”,以及如今流行的“低溫慢煮”有點像,但因為是“牛肉薄劙之”,所以它并不屬于“煮”的范疇,個人認為更接近“涮”,加上溫度低,往復三次,似乎與潮汕牛肉火鍋,在不沸騰的湯里“三上三下”的手法頗為接近,只不過前者是鍋動,后者是肉動。 我們姑且認為這是一種結合了浸煮、低溫慢涮與藥膳湯底的“火鍋”,大概也是為了讓肉不要變得過熟過老,想必這種做法一定是又嫩又入味了。 除了這些,在后漢到魏晉時期,還出現了——分隔火鍋。 江蘇盱眙的西漢江都國王墓(大云山西漢墓),墓主是汝南王劉非,在這里就出土過一件“分格鼎” 這個鼎內,總共分為5個格子,可以分別涮煮不同的食物或者盛放不同的湯底,與如今的九宮格火鍋、鴛鴦鍋的設計幾乎一致。 而到了魏晉,這類鍋有了更多的材質,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五熟釜。 在《三國志·魏志·鐘繇傳》就有記載:“魏國初建,為大理,遷相國,文帝在東宮,賜繇 五熟釜,為之銘曰:‘於赫有魏 ,作漢藩輔,厥相惟鐘,實干心膂。’” 曹丕自己所著的《典論》里,也有對這件事相關的記載: 當年曹丕把這種東西,賜給相國鐘繇,還鄭重其事刻上了銘文,還說不管是黃帝的三鼎還說周天子的九鼎,都是一鍋一味,哪有我送你這五熟釜,一鍋五種味來得香? 我猜,如果是曹丕面對面問鐘繇,鐘繇也只能回答:真香! 可見,鴛鴦鍋這玩意,在古代也是一種非常名貴的宮廷炊具,不然也不值得曹丕這么大費周章地吹噓一番了。 不管是涮牛肚牛舌,還是藥膳湯底,亦或是分格火鍋,可能都是如今從典籍、出土文物中,所能窺見的漢魏時期火鍋文化的一點點縮影。但即使只是這一點點縮影,我們也可以足見當時火鍋樣式的繁復多樣。 在這個時期,火鍋的文化意義顯然與“權力”逐漸脫鉤了,但“地位”的符號依然存在,只不過不再僅限于王侯貴族,已經逐漸走向了士大夫、名臣階級。 至少這個時期丞相還是配得上吃火鍋的。 或許是因為陶瓷、冶鐵技術的發展,使得從唐宋開始,火鍋就逐漸不再依附“鼎”這種器具而存在,于是火鍋從王侯貴族,逐漸走向士大夫甚至是平民階層。 而士大夫吃火鍋,自然是要寫點不一樣的東西,所以火鍋就會有了很多有趣的“雅稱”。 蘇軾被貶廣東惠州時,就在《仇池筆記·盤游飯谷董羹》里,記錄了一道當地羅浮寶積寺的美食:“羅浮穎老取凡飲食雜烹之,名谷董羹,坐客皆曰善。” 這個名為“谷董羹”的美食,是什么東西呢? 著名粵劇編劇家楊子靜,在他的著作《粵語鉤沉》中,引用了《大清一統志》里對谷董羹記載:糸“惠州習俗”,始見于宋,當為近代打邊爐之祖型。 而所謂的打邊爐,在如今的廣東珠三角、香港,均指圍坐吃火鍋的意思。 除了谷董羹外,宋朝還吃兔肉火鍋,吃這么可愛的兔兔也就算了,還要給兔肉火鍋起一個專屬的雅稱——撥霞供 福建泉州人林洪撰寫的《山家清供》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大致的意思就是,作者去武夷山訪問止止師,打到一只兔子,但沒有廚師,止止師說,那就按山里的吃法,切薄片,放入沸水中“擺熟”,再根據各人口味蘸醬料,因為水滾如浪涌晴江雪,而微紅的兔肉如風翻照晚霞,所以稱為“撥霞供”…… 吃個兔肉火鍋能裝bility到這份上,也只能是文人詞客了。 從商周到北宋,火鍋是逐漸成型、逐漸普推廣的過程。可以說到宋的時候,火鍋的吃法——沸水,涮燙,按各人喜好蘸醬,與如今的火鍋吃法已經基本大同小異,往后的發展,無非是湯底與食材變得更加豐富,更貼近平民生活,也更普及。 而從這些記載里你也會發現,火鍋已經逐漸平民化了,各種吃法被平民逐漸開發出來,反過來被文人發現并記載下來成為了常態。 再回到我們的主題——火鍋的文化意義是什么? 也許對于古人來說,是權力地位,是文人雅趣,但這些文化意義,到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 那火鍋,對于現代人的文化意義是什么? 作為一個潮汕人,其實這個問題一度困擾過我很多很多年。在潮汕,火鍋稱為“圍爐”,每每過年、元宵……但凡是一個相對重要的冬天的節日,潮汕人總喜歡以一家人“圍爐”的方式來慶祝。 畢竟在天寒地凍的時節里,沒有比一家人圍坐一桌,準備好各式各樣的美食,吃上一口熱騰騰的火鍋更幸福的事情了。 所謂的團圓,大抵就是如此。 什么時候潮汕把這種圍爐當做節日的飲食方式,甚至是團圓的符號?作為一個保留了大量晉以來中原美食遺風的地區,是否這種圍爐,也是來自于某種傳統的習俗呢? 翻查歷史的典籍,我驚訝的發現,“圍爐”二字和過年關聯起來,確實是可以追溯到晉。 西晉周處的《風土志》說:“除夕夜,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或許這里的圍爐還只是字面意思,還不能直接與火鍋關聯,但從福建、潮汕地區的習俗來看,把火鍋稱為圍爐,也很有可能是這種守歲習俗的延伸。畢竟通宵達旦的守夜,還有什么比圍爐吃火鍋,更合適的吃年夜飯姿勢呢? 火鍋,作為一種存續了太久太久的烹飪方式,它的文化意義已經不再是單一、清晰的,更多的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代表了不同的意義,也讓這種烹飪方式,成為一個時代里的截面與縮影: 或許是貪吃享樂王侯們地位,也有可能是樂天派美食詞人的雅趣,也有可能是平民團圓團聚的寄托…… 如果非要說它有什么貫穿古今的文化意義…… 我想,可能就是古今的吃貨們,穿越時空、追求美食的共同樂趣吧。 30K贊以上: 20K贊以上: 10K贊以上: 5K贊以上: 3K贊以上: 1K贊以上: 其他往期長文硬核回答:1、商周——從青銅器里孕育的火鍋
2、漢——被玩出花的火鍋
3、宋——士大夫們的情趣
4、現代——火鍋于我們,意義幾何?
歡迎關注,了解更多硬核美食知識~
往期高贊回答: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浙商銀行廣州分行“金融顧問”助力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下一篇:成都火鍋和重慶火鍋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