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識的雪糕不要隨便拿,選對雪糕,不看價格看什么?
夏天到了,怎么能少了冰淇淋雪糕帶來的快樂呢?
不管是宅家還是出門,一根爽甜絲滑的雪糕都能讓人幸福感飆升。
不過現在的雪糕可不敢隨便拿。躺在冰柜里看似貌不驚人,一不小心,結賬的時候十幾二十塊就出去了。
冰淇淋雪糕越來越貴,但貴的一定更好嗎?到底該怎么選出好的冰淇淋?
冰淇淋雪糕的前世今生
到底是誰發明了冰淇淋,歷史上并沒有明確的記載。
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就將大米和牛奶混合后,放到雪里冷凍;無獨有偶,在西方,亞歷山大大帝也喜歡將蜂蜜或者果汁摻入雪中食用。這都算是類似冰淇淋的甜點。
而現代冰淇淋的起源也有爭議。有人查閱了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認為現代冰淇淋的雛形是元朝人吃的一種冷飲“奶冰”。
不過《東方見聞錄》的真實性存疑,更主流的觀點認為,現代冰淇淋起源于16世紀的意大利佛羅倫薩。
意式冰淇淋(Gelato)在冰淇淋出現后的幾百年里,冰塊和牛奶的生產、儲運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使它一直是個上層社會的小眾飲食。
直到1851年,世界上第一家冰淇淋工廠在美國誕生,冰淇淋才真正開始走向世界。
清末,現代冰淇淋傳入中國,冰淇淋這個名字其實是意譯和音譯的結合。Ice Cream,Ice=冰,Cream=淇淋,因為Cream在粵語中音譯“忌廉”。
最開始,中國冰淇淋基本都是外資生產的,最開始都是依托于飯館或者賓館,比如天津的利順德、起士林,哈爾濱的馬迭爾等等。
直到1926年,美國人在上海開設的海寧洋行引進冷飲設備,開始生產冰棍兒,成為中國第一家冷飲廠。雖然產量不大,但銷量不錯,隨后又開始生產冰淇淋,生產出的“美女牌”冰淇淋是當時絕對的爆款產品。
1949年之后,海寧洋行歸為國有,并于1953年正式改名“上海益民食品一廠”,其生產出的“光明牌”冷飲,直至今天仍有一席之地。
而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最初接觸的,是走街串巷的自行車或者三輪車,后邊有一個蓋著厚厚棉被的冰淇淋桶,需要的話就叫住賣冰淇淋的人,他會挖出一個球放到小碗里,所以也叫“碗糕”。
后來各種各樣不同包裝的冰棍兒、雪糕、冰淇淋多了起來。雪人、雙棒兒、火炬、紅小豆冰棍兒……便宜的一塊錢能買四根,一塊錢一根的絕對算得上奢侈雪糕了。
但在90年代后期的一個夏天,全市的小賣店幾乎都掛起雀巢或是和路雪的冰淇淋廣告,甚至還換上了它們的冰柜,散兵游勇退居一角。
只是它們的雪糕最便宜的也得一塊錢一根,還特別小。而最有標志性的大概是和路雪的可愛多和雀巢的萬花筒,3塊錢一個,誰要是吃上一個,絕對是當天同學圈里的紅人。
至于8塊錢一根的夢龍或者摩爵,那根本就不是我們小學生該考慮的事兒。所以,就算到了這些年,對這倆雪糕還是慢慢的“敬畏”。
后來,國產品牌像是蒙牛、伊利開始發力,什么隨便、四個圈、巧樂茲之類的。
到了最近幾年,各種網紅冰淇淋越來越多,關鍵價格普遍不便宜。有的味道確實不錯,雖然吃一根有點肉疼;有的吃完了也就那么回事兒,肉就更疼了。
冰淇淋、雪糕、冰棍兒,有什么不一樣的?
同一個冰柜里,有的叫冰淇淋、有的叫雪糕、有的叫冰棍兒,雖然都是冰冰甜甜的,但可不是隨隨便便想叫什么就叫什么,也不是盒裝的就叫冰淇淋,有棍的就叫雪糕或是冰棍兒,它們其實是不一樣的產品。
一份標準的冰淇淋,是由水、乳/乳制品、脂肪、糖和空氣等做成的體積膨脹的冷凍飲品,還可以添加水果、香草、巧克力、堅果等等不同的風味。
冰淇淋的蛋白質含量不得低于2.2克/100克,脂肪含量不得低于5.0克/100克。
GB/T31114-2014《冷凍飲品 冰淇淋》雪糕則是由水、乳/乳制品、脂肪、糖等原料做成的冷凍飲品,同樣可以添加不同的風味兒輔料,至于帶不帶棍兒都可以,但一定得凍得結實。
雪糕的蛋白質含量不得低于0.4克/100克,脂肪含量不得低于1克/100克。
GB/T 31119-2014《冷凍飲品 雪糕》區分冰淇淋和雪糕,除了蛋白質和脂肪,還有一個重要的依據——空氣。
冰淇淋在生產過程中會混入空氣,進而體積膨脹,而雪糕則不會出現體積膨脹的情況。就算蛋白質和脂肪達到冰淇淋的標準,因為沒有混入空氣,也只能叫雪糕。所以,不能僅憑冰淇淋和雪糕的名字,就判斷出好壞優劣。
糖和脂肪是冰淇淋雪糕誘人食欲的核心。糖賦予了它們無可替代的甜蜜;而脂肪則讓它們在冷凍后產生爽滑的口感,要知道奶油的英文是“Cream”,而冰淇淋則是“Ice Cream”,如果失去了脂肪,那就成冰棍兒了。
對,我們平常吃的還有冰棍兒,它主要是由水和糖等組成,按照國標,冰棍兒的總糖(以蔗糖計)≥7%。
冰棍其實可以看作是冰淇淋、雪糕的簡化版本。它的發明就是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冷飲店老板,為了生產出更多產品,縮減原料,只保留糖精和水,創造出了冰棍兒。
包裝上的名字,并不能100%判斷出這三種產品。按照國標,如果一款產品達到了雪糕或者冰淇淋的標準,硬是要叫自己冰棍也是可以的,比如某知名品牌的“老冰棍兒”,其實已經達到了全乳脂冰淇淋的標準;但如果只是達到了冰棍兒的標準,愣要叫冰淇淋,那是絕對不可以的。
其實區分它們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看包裝上的產品信息,產品類型這一欄上一般都會寫明。如果有的沒寫,就看生產標準號,冰淇淋對應的是GB/T31114,雪糕對應GB/T31119,冰棍對應SB/T10016。
乳脂冰淇淋vs植脂冰淇淋,誰更好?
前面說過冰淇淋的原料主要是水、乳/乳制品、脂肪、糖等,所以傳統觀念認為,濃郁可口、細膩爽滑的冰淇淋,脂肪、蛋白質、乳糖等物質一定不能少,牛奶、稀奶油含量更高的冰淇淋會更好吃。
去年,一家知名品牌冰淇淋(還賣得不便宜)被爆出用的是“植脂”,而不是奶油,被噴得體無完膚。
乳脂冰淇淋和植脂冰淇淋到底差在哪兒?
在進入機械化時代以后,因為乳化劑、穩定劑、香料等食品添加劑的廣泛使用,即使配料中不加入乳制品、蛋等動物性脂肪,用玉米油、椰子油、大豆油等植物油,一樣可以做出味道還可以的冰淇淋。
而在冰淇淋的國家標準GB/T31114中,也把冰淇淋分為全乳脂、半乳脂和植脂三類。
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乳脂含量的不同,全乳脂>半乳脂>植脂。
全乳脂冰淇淋要求乳脂含量在8%以上,并且不得包含非乳脂脂肪;半乳脂冰淇淋要求乳脂含量在2.2%-8%之間;而植脂冰淇淋的乳脂含量在2.2%以下。
全乳脂冰淇淋因為脂肪含量較高,而且脂肪的來源是牛奶,理論上口感上會更濃郁,而植脂要平淡一些,不過也可以通過添加劑來改善口感。相對來說,植脂的成本要低一些。
有人對乳脂冰淇淋和植脂冰淇淋做過盲測,結果顯示,大部分人還是選擇了乳脂冰淇淋。
至于營養嘛,全乳脂冰淇淋的蛋白質、鈣和一些維生素的含量確實要比植脂的高一些,但誰也不會拿冰淇淋當飯吃,更何況高油高糖,糾結這點兒營養沒多大意義。
植脂不意味著一定不好,比如光明白雪冰磚,現在就是一款植脂冰淇淋,但就口味和性價比來說,仍然是一個不錯的冰淇淋。
對于植脂冰淇淋,很多人會擔心反式脂肪酸問題,但植脂≠反式脂肪酸。
植脂,一般指的是植物油脂,比如日常做菜用的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橄欖油等等,在配料表中一般以“植物油”或者“精煉植物油”的名字出現。
氫化植物油中有可能會有反式脂肪酸,不過現在工藝進步,氫化植物油也可以做到零反式脂肪。
按照國標規定,如果添加了氫化植物油,需要在營養成本表中標明反式脂肪酸。如果反式脂肪酸含量標注為“零”,說明反式脂肪酸含量在0.3克/100克以下,一根幾十克的雪糕還是安全的。
冰淇淋的配料表,第一位怎么會是水?
在我們的食品配料表上,原料位置越靠前,證明它在食品中所占比重越大。
而不少人在買冰淇淋的時候會注意到,很多冰淇淋配料表的第一位是水,頓時就覺得這東西的品質不行。
其實也未必,繼續看配料表,如果后面還有奶粉的話,就說明這款冰淇淋用的是復原乳,并不是水。
復原乳也叫還原乳、還原奶,它是為了延長牛奶的保存時間、方便儲運,把牛奶濃縮、干燥成濃縮乳或者奶粉,再按照比例添加水,還原成乳液。
復原乳的成本要比生牛乳低不少,除了冰淇淋,其實還有很多酸奶和乳飲料用的都是復原乳。
在蛋白質和鈣含量上,復原乳并不比生牛乳差,但在口感上不如生牛乳香醇。不過,復原乳一般拿來做飲料、冷飲,調味和香料一定程度上可以掩蓋這一不足。
總結:如何選到好吃的冰淇淋?
綜合前面所說的,選擇冰淇淋雪糕,價格并不是絕對因素,甚至價格和品質并不一定成正比,還是要多看產品類型、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
產品類型看好是冰淇淋、雪糕還是冰棍兒。
配料表上首先關注的是乳含量,看看牛奶、稀奶油、奶粉、乳清粉這些是不是排在前邊,如果牛奶+稀奶油>50%,這冰淇淋基本錯不了。
雖然現在氫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大多都可以做到為零,但如果特別在意的話,還是看看配料表中有沒有氫化植物油、代可可脂、植脂末等字樣,如果有就證明添加了氫化植物油。
接下來,就可以去營養成分表里查看下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了。
另外,也可以看下營養成分表里蛋白質的含量,冰淇淋雪糕里蛋白質的來源一般是奶制品,蛋白質含量高也說明用料更足。
再就是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了,畢竟自己喜歡的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我喜歡八喜的冰淇淋,雖然口味不同略有差別,但牛奶+稀奶油的含量基本都在50%上下,買一大桶,再囤一箱蛋筒。吃的時候用挖球器挖一個球,扣在蛋筒上,大概這就是夏天最美妙的時刻。
文 | 衛奕奕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下一篇:雪糕的好處與壞處你真的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