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大撤退,成生鮮零售發展分水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財經無忌,作者|申屠
3年虧損100億的每日優鮮,是互聯網燒錢模式在生鮮零售領域的再次折戟。每日優鮮們的試錯,正終結生鮮零售的燒錢擴張,推動賽道選手和資本回歸生鮮這門生意的本質:一要賺錢,二要民生。
老百姓總要吃菜,由于等原因,也越來越愿意用手機買菜。而從社會角度看,生鮮零售事關農業現代化的后一公里,是國家農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一根本邏輯看,每日優鮮們的驗證,恰恰給了更多生鮮選手以資本燒錢退潮后的寬松環境,以及理性擴張的強力提醒。
近日,曾經“生鮮電商股”的每日優鮮在關停極速達業務后,又相繼傳出公司就地解散、資金斷鏈等一系列消息。據悉,每日優鮮目前有超300名員工正在勞動仲裁,且拖欠供應商款項或超16億。
每日優鮮“大撤退”,以及此前叮咚買菜全國范圍內的業務收縮,讓不少人對這個互聯網資本眼中的藍海市場憂心忡忡,生鮮電商如何擺脫盈利困局?路在何處?
每日優鮮打破“前置倉神話”
作為“前置倉”模式鼻祖的每日優鮮,2015年11月在北京設立個前置倉后,迅速在全國復制。前置倉,指在社區附近建立中小型倉儲配送中心,再從該中心向外提供快30分鐘配送到家的一種倉配模式。30分鐘“極速達”服務,似乎正好滿足了部分對生鮮配送時效性有要求的消費者的需求。
前置倉模式重資產、重投入,盡管大大縮短了生鮮送貨上門的時間,但也大幅**了后一公里履約成本。同時,前置倉位置偏僻,沒有自然客流,為了獲得**,平臺要不斷加大補貼引流。這種高履約、高運營費、低毛利的運營方式,雖然看上去打造了“”的消費體驗,實則讓平臺陷入巨額虧損的死循環,規模越大,虧損越大。
截至2020年,每日優鮮業務覆蓋20個城市,布局1500個前置倉。每日優鮮招股書顯示,履約費用為公司運營費用的大頭,一度占總收入的34.9%。據東北證券研究數據,前置倉模式的履約費用是傳統中心倉電商的3倍,平臺型電商的2倍,社區團購的6倍。
2018年至2020年,每日優鮮凈虧損分別為22.32億元、29.09億元和16.49億元,2021年預計凈虧損可能超過37億元。僅用了短短4年時間,每日優鮮就燒光了100多億元。
同屬“前置倉”模式的叮咚買菜,盈利情況也不樂觀。2019年至2021年,叮咚買菜分別凈虧損18.73億元、31.77億元、64.3億元,三年虧損近115億元。為了減損,叮咚買菜過去2個月連續關閉河北廊坊、唐山,廣東中山、清遠、珠海、天津,以及安徽宣城、滁州等多城業務。同時,叮咚買菜還通過調整產品結構、拓寬消費場景、重投預制菜等方式,努力爬出虧損泥沼。
就在2020年一季度期間,叮咚和每日優鮮這兩家前置倉,虧損率曾經好轉至10%左右(每日優鮮-11.07%,叮咚-9.41%),但結束后,虧損率又被打回原形,2020年全年,在刺激下虧損率仍在25%以上(每日-26.9%,叮咚-28%),2021年一季度虧損更高達35%以上(每日-39.28%,叮咚-36.43%)。
前置倉曾被互聯網資本追捧為“有前途”的生鮮電商模式之一,因此對叮咚和每日優鮮兩家前置倉近幾年內也不惜重金投入,但隨著每日優鮮“大敗局”,由資本構筑的前置倉快速擴張神話土崩瓦解。
互聯網燒錢模式不適合生鮮電商
創業者們都知道,好的商業模式有累積作用,投入能換來客戶留存,而壞的商業模式,燒錢無法帶來與之相對應的商業價值。前置倉燒錢留下的一地雞毛,也在警示所有從業者:互聯網普遍的燒錢法則根本不適用于生鮮零售領域。
生鮮電商層面,互聯網燒錢模式帶給行業“三個過度”,讓行業一度脫離正常發展軌道。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暢通農產品冷鏈“微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