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進校園 | 當“小吃貨”有了文化
民俗是什么?應該是過年時女孩子頭上的紅頭繩,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在非遺傳人手中的剪紙、繡花,還可能是來自遠古的泥土和圖騰……“民俗之于國運民心,有如晴雨表,可知天候;又如布谷之鳥,慣作催耕之鳴”,它是對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根”的呼喚。
近日,寧波博物院的“阿拉老寧波”特色文化課程走進了惠貞書院。課程一開始,講解員陳寧就問了孩子們這個問題——民俗是什么?“是過節日”,“是56個民族”,小朋友們似乎對這個概念懵懵懂懂。但是當陳老師把話題轉到食物,這個在中國傳統民俗中占據著最大群眾基礎的部分呼之欲出的時候,一個個“小吃貨”豁然開朗:原來飲食也是民俗的一部分。寧波博物院把一場跨越8000年的關于寧波飲食文化的饕餮盛宴帶到了校園。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02
寧波飲食文化的最早記錄是什么時候?
不在漢,也不是夏朝。2021年在余姚發現了8000多年前的井頭山遺址,這個考古發現把寧波的歷史從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又向前推了1000多年。
一個小朋友說:“古人也應該是吃海鮮吧!”沒錯,井頭山遺址還有一個別稱,就是史前海鮮市場,這里出土了大量的牡蠣、海螺、蛤等貝殼,說明我們的祖先也是大吃貨。
在陳老師生動的講述中,孩子們了解了寧波飲食文化的源頭,而跨越8000年,我們依然熱愛海鮮、依附海洋,這種神奇的傳承讓孩子們興奮不已。
寧波人是如何保存食物的呢?
說起食物的保存,孩子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冰箱”,可是古代沒有冰箱,只有冰,而冰又是稀有品,特別是在夏天,平常百姓家是用不起的。智慧的寧波百姓經過多年的實踐形成了保存食物的特別方式,民間常稱之為“干、腌、醬、醉、糟、霉、臭”。
孩子們肯定是最喜歡這一部分了。陳老師不僅舉了很多食物的例子來解釋各種保存方式,還把寧波方言融入教學當中。由于每種食物轉化后叫法也會改變,孩子們紛紛舉手用寧波話搶答,連旁聽的老師也直呼“原來是這樣說的啊”!
寧波有哪些美食和老字號呢?
寧波先民適應海洋、利用海洋,美食也烙印著海洋的基因。陳老師給孩子們介紹了咸齏大黃魚、寧式鱔絲、黃魚海參等名菜,還有鼎鼎大名的老字號和老字號背后的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從而也知道了“狀元樓”“缸鴨狗”名字是怎么來的,“狀元樓”最有名的“獨占鰲頭”是什么菜,趙大有糕團店“三不賣”的原則是什么……
一堂課下來,“小吃貨”們成了有文化的“小吃貨”,帶著“阿拉老寧波”AR繪本回家,說給家里的老人還有爸爸媽媽聽。
03
“阿拉老寧波”特色文化課程是寧波博物院自主開發的面向中小學群體的義務宣講課程,配套的AR繪本教材可看、可聽、可玩、可做。孩子們拿到繪本就迫不及待地打開,里面是可以看得到、聽得到的老寧波,感受根植于百姓的民俗那種持久而頑強的生命力。惠貞書院的黃老師說:“這才是孩子們需要的鄉土文化教育啊!”
寧波博物院始終重視青少年為主要受眾的社教工作,挖掘館藏資源、拓展館校合作,向各大校園輸送寧博課程。此前,“青瓷進校園”“十里紅妝進校園”受到廣泛好評,寧波博物院也將不斷探索,讓博物館的力量與學校教育的力量形成合力,始于學科,高于學科,源于展覽,又高于展覽。
來源:寧波博物館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3613841283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