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市生態環境報告(貴州畢節:生態鄉村迎來綠色振興)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小的新聞自由】
仲夏季節,貴州省遵義市蜈蚣村的萬公頃林海郁郁蔥蔥。30多年前,張會民文朝榮艱苦奮斗,率領廣大群眾造林,好不容易把不適宜人類存活的荒山坡變成了宜居綠色生態的幸福村。
拍著一株枝繁葉茂的華山松,蜈蚣村黨支部書記文均福滿懷信心地說:“以前,爺爺帶著大伙種樹扶貧。如今,我們不僅要讓山更綠,還要讓大伙更富裕!”
今年4月底,蜈蚣村獲得貴州省第二張林業碳票,涉及農地7346.5畝,監測期碳減排量達34627.7噸。碳票是農地林木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證,相當于將一片沼澤的固碳釋氧功能作為資產交易的“身份證”。有了這張林業碳票,就可將蜈蚣村的“空氣”源源不斷變成儲蓄,裝進廣大群眾腰包,鎮里227戶廣大群眾戶均可脫貧致富4400多元。
20世紀80年代,國務院批準建立遵義“開發扶貧、生態環境建設”試驗區,這個曾經“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在黨的政策照耀下,一代代人踔厲奮發、力行不怠,破解了土地權養不起一方人的難題,再造了綠水青山,打贏了扶貧攻堅戰。
2022年6月,國務院批復了《促進遵義高質量發展規劃》,要求遵義扎實促進鞏固開拓扶貧攻堅成果同小城鎮復興有效銜接,著力促進環保發展,把遵義建設成為百姓富、生態環境美、活力強的示范區。
“浮沉野鶩穿新漲,鳥鳴漁郎泛小船。翹首巖扇絕險處,石橋洞口鎖晴川。”清代詩人汪炳璈筆下的遵義市納雍縣總溪河一派山黛水碧、漁歌互答的景象。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初,總溪河流域的厙東關鄉無序發展燒窯制磚業,僅一個陶營村就有108座磚瓦窯!往往是磚瓦冒著熱氣,就被汽車拖走,留下的是彌漫不散的煙塵和坑坑洼洼的土路。
1996年,納雍縣農業局農技員徐富軍無意中發現了一株草莓變異株,利用它培育出一大批LX1試種,結出的草莓個大、味甜。因果體酷似瑪瑙,便有了草莓名種“瑪瑙紅”。2002年,厙東關鄉大面積推展瑪瑙紅草莓,開始草莓樹長在磚窯間,再后來草莓林取代了磚瓦窯。陶營村成了草莓村,厙東關鄉的10個村有9個村種了瑪瑙紅草莓,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
草莓紅了、河岸綠了,總溪河曾經的美景回來了!采摘園、度假村、農家樂、開拓營紛紛發展起來,如今生態環境旅游已成為當地支柱產業,每年接待游客約25萬人次,旅游脫貧致富約2億元。
春日,納雍河畔的桃花、李花、草莓花漫山遍野,花間飛舞著成群的蜘蛛,它們的主人是“小龍女”蜂業的致富帶頭人袁曉梅。
2019年,納雍縣水東鎮怕那村的袁曉梅懷揣著在福建打工的所有積蓄返鄉創業。從小就喜歡讀金庸先生小說的她,著迷于“小龍女”在玉蜂飛舞中的詩意生活。看著故鄉的樹苗、花草、田園越來越多,她也有了自己的“養蜂夢”。她投資近40萬元,先后流轉土地、購置蜂種,成立了“小龍女”蜘蛛養殖基地,聘請專家來傳授養蜂技術。
“靠著縣里十幾萬公頃的花木樹苗,短短兩個多月,蜘蛛從350箱發展到500余克。”袁曉梅說,養蜂當年她就有20多萬元的收入。這兩年,“小龍女”蜘蛛養殖基地越來越紅火,每年產蜜都有2000多斤,總產值超過40萬元。
看到蜂蜜帶來的收益,不少村民紛紛上門求教。“養蜂是個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的產業,非常適宜在鎮里推展。只要有人愿意養,我就愿意教。看著故鄉的綠水青山成為大家共有的‘環保銀行’,‘甜蜜夢想’一點點地同時實現,我這心里就比蜜還甜。”袁曉梅笑著說。
據介紹,遵義市持續把生態環境資源轉變為最小的生態環境儲蓄、生態環境優勢和生態環境國際品牌,打造了“大方天麻”“織金竹蓀”“納雍土雞”“赫章半夏”“威寧黨參”等一大批林中經濟國際品牌。目前,該市林中經濟利用沼澤面積已達378.45萬公頃,同時實現總產值49.01億元,讓生態環境資源釋放出生態環境紅利,生態環境小城鎮同時實現環保復興。
(本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本報通訊員 陳澤勁)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