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新氣象丨玉湖冷鏈自用型保稅倉在成都青白江投用
川觀新聞記者 陳昊 成都觀察 楊柳 文/圖/視頻
9月20日上午,成都市青白江區,烈日當空,氣溫達到30℃以上。
一輛集卡車緩緩駛入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車上的進口冷鏈食材卸到冷庫里。此時,冷庫溫度顯示為零下18℃。
冰火兩重天,這種反差在四川祥盛鴻運通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謝穎榮看來,是一種愉悅。“從貨物采買到鐵路運輸,我們都不用操心,而且貨物直接存儲到公司附近的保稅倉內,太方便了。”
謝穎榮說的保稅倉是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的自用型保稅倉,也是青白江區首個自用型保稅倉,位于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D1庫2層,建筑面積2653平方米,可容納1700托貨物,配備國際高標的智能冷鏈存儲和管理設施。當天,這個在綜合保稅區外的自用型保稅倉正式投用。
自用型保稅倉。
什么是自用型保稅倉?是指在符合海關監管要求下,由企業自行管理和運營的一種特殊倉儲形式,專門用于存放企業自營的進出口貨物。
四川祥盛鴻運通食品有限公司成為自用型保稅倉啟用后的首個受益者——當天,該公司通過中歐班列進口的20余噸豬蹄直接進入自用型保稅倉。
自用型保稅倉首批貨物即將入倉。
當天上午11時許,川觀新聞記者跟隨這輛滿載進口豬蹄的集卡車來到自用型保稅倉。車輛停靠垛口、開箱、紅外線測溫……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倉儲副總監余正權和同事一起有序操作。
大約10分鐘后,余正權確認貨物溫度正常,兩名裝卸工迅速抬下近百盒、近千公斤豬蹄,整齊碼放在電動托盤車上,這就是一“托”貨。
此時,記者位于垛口和冷庫之間的“穿堂”區域,明顯感到溫度比室外低很多,“這里大概5至10℃,算是溫度過渡區。”
在“過渡區”,余正權為一托托貨物纏上保鮮膜,“一是起到保溫作用,二是防止上架時散落。”
走進冷庫前,余正權讓記者穿上棉大衣,并再三囑咐:“這里恒溫控制,常年在零下18℃到零下25℃之間,戴好棉帽,免得凍傷。”
果然,記者在冷庫采訪10分鐘,就感覺臉上、腳踝處凍得有點刺痛。
12時過,謝穎榮看著叉車把最后一托貨物擺放至近10米高的貨架上,舒了一口氣,接受采訪時不時微笑。
這是收獲的微笑。“原來,我公司主要通過海運從歐洲進口冷鏈食材,然后再通過沿海港口進行陸路分撥,比如運到成都客戶的手里,大概需要2個月的時間。”謝穎榮介紹,自用型保稅倉與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僅一街之隔,該公司通過成都中歐班列進口冷鏈食材后,直接運到自用型保稅倉存儲,需要交易時直接就在保稅倉清關、報稅,送到成都客戶手中只需要15天左右。“最重要的是,我們公司已經入駐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這樣一來,在自用型保稅倉里的進口食材,就像存儲我們公司門口一樣,可以隨時帶客戶去保稅倉里看貨物。”
俯瞰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物流區。
提升的不只是運輸時效,還有通關效率。謝穎榮告訴記者,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可以提供報關、清關服務,“自用型保稅倉內大部分進口貨物出倉時,海關與金融驗放同步進行,為公司提供了便捷、安全、高效的解決方案。”
資金周轉率也在提升。“自用型保稅倉可以讓我們公司延緩繳納關稅和增值稅,這樣一來,資金使用率更高,我們可以去做更多的貿易業務。”謝穎榮說,對于出口貨物來說,進倉即享退稅待遇,視同出口,也加速了企業資金回流。
自用型保稅倉投用當天,玉湖冷鏈成都公司副總經理蘇勁松接待了好幾撥客戶,大多來自我國沿海城市。 “有上海的、廣州的,他們都對自用型保稅倉格外關注。”
為何如此受關注?蘇勁松認為,自用型保稅倉除了緩稅功能外,通過整合冷鏈物流、保稅倉儲、報關報檢、金融服務于一體,完善了全鏈條、一站式的供應鏈管理,可為企業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是玉湖冷鏈在西部地區的重要布局。2020年12月,玉湖冷鏈落戶成都,建設西部地區國際冷鏈食品交易基地。目前,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已有8個冷庫投用,來自巴西、烏拉圭、阿根廷的牛肉,澳大利亞、新西蘭的牛羊肉和水海產,西班牙、丹麥、俄羅斯的豬肉等新鮮食材,不僅能夠在24小時內進入成都人的廚房,還能送往西部其他城市的消費者手中。
蘇勁松表示,玉湖冷鏈(成都)交易中心將于今年內正式開園,項目整體投用后,預計實現年交易額600億元、年進出口貿易額300億元,帶動周邊產業創造約7500個就業崗位。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937817614
華鼎冷鏈是一家專注于為餐飲連鎖品牌、工廠商貿客戶提供專業高效的冷鏈物流服務企業,已經打造成集冷鏈倉儲、冷鏈零擔、冷鏈到店、信息化服務、金融為一體的全國化食品凍品餐飲火鍋食材供應鏈冷鏈物流服務平臺。
標簽:
上一篇:玉湖冷鏈董事長郭立民:充分發揮成都向西開放支點作用,打造數字貿易樞紐
下一篇:返回列表